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

来源:SCI期刊网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2-02-14 09:49 热度:

摘 要:摘 要: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是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基础。 构建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有利于激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有其特定的投入产出特性,因此,在分析我国

  摘 要: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是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基础。 构建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有利于激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有其特定的投入产出特性,因此,在分析我国生态农业投入和产出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生态农业利益诱导机制的经济基础,进而分析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是当前发展生态农业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

  关键词: 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特征;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有效运行

  一、引言

  生态农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产生态农产品的重要载体,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增效和环境保护功能。 发展生态农业对于加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从实践上看,虽然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示范试验和普及推广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生态农业的投入产出的特性,造成了我国生态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相对不足、价格不合理的非均衡状态。 我国生态农业只是初具规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个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大,没有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内在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 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在这一统一体中,经济利益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利益,生态农业不会被农户所接受,就无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可言。 没有良好的经济利益诱导就不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农户只有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才会主动地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生态农业的综合利益。 因此,构建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是激励农户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一)在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上,国外生态农业建设重视生态利益

  自 1924 年德国农学家鲁道夫・ 斯蒂纳最先提出“生态农业”概念以来,国外学者和生产者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认识不断改进和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国外生态农业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保护,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不高的负面影响。 如 Postel(2001)指出生态农业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主要依靠豆科作物为土壤提供氮素营养成分,容易造成钾、磷养分缺乏,并且由于钾、磷养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往往导致生态农产品产量减少,减产幅度在20% ~30%。[1]另外,Jelle Bruinsma(2003)认为生态农业由于过度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 轮作中常常种植产量较低的牧草和豆科作物,同时为了减轻对土层的破坏,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增加了人畜劳力的用量,减少了机械设备的使用,降低了劳动生产力,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这种生态农产品生产范式虽然成本低、售价高,但是由于产量低,经济效益并不高。 并且由于生态农产品数量少和农户所在地区分散,增加了产品的销售费用和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了经济效益。[2]可见,国外生态农业建设重视生态利益,宁可牺牲经济利益来保证生态利益。

  (二)在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

  关系上,国内生态农业建设强调综合效益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叶谦吉教授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至今已有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 国内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研究等。[3]近年来,在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益上,一些学者如韩东娥和李先萍(2001)认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农户追求的是产量产值和经济利益。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由于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相对过剩,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农产品的生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农户在开发资源、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资源保护和生态社会效益,这种农业属于现代生态农业的阶段。这种现代生态农业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体现了现代生态文明内涵,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4]李文东、杨立刚和鲁明中(2005)提出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利益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利益,生态农业不会被农户所接受。[5]杨新荣(2014)指出建立生态经济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

  从国内学者关于生态农业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大部分学者偏重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但是在生态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利益的互动协调关系中,对于经济利益激励诱导的机制和作用研究较少。

  三、生态农业的投入产出特性

  农业的生产过程是从投入生产要素到产出农产品的过程。 相对于一般普通农产品,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有其特殊性。 影响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众多,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信息。 产出即生态农产品的特质也与一般农产品不同。 概括起来其投入产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生态农业的投入特性

  1.劳动投入特性。 劳动力投入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的主要生产要素,通常,生产生态农产品需要花费更多的劳动力来部分地替代农药化肥的使用,因此,生态农产品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生态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密切相关,其中劳动力的质量更为重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其他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组织生态农业生产,保证了产出

  。2.技术投入特性。 生态农业倡导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为了能够维持和获取一个相当高的产量,因此,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与推广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 生态农业的技术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轮作和间作、复种、套种等传统技术,也包括现代生物学和低能耗等生产技术,在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不是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 可见,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

  3.土地投入特性。 土地是稀缺资源,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借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决定着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格局和水平。 土地有其自然的属性和特性,其边际贡献是有限的,土地的边际报酬率是递减的。 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农户在耕种有限土地时,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4.信息投入特性。 信息是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信息对于面广而分散的生态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才能减少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

  (二)生态农业的产出特性

  1.生态农产品的信用产品特性。 生态农产品的质量特征具有信用产品的特性,[7 -8]不同于搜寻产品和体验产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既不能通过搜寻也不能通过体验来确定产品中涉及食品安全的农药残留量、抗生素、有害致病菌以及涉及营养与健康的营养成分含量和配方比例。 也就是说,由于信息不对称,生态农产品的生态特性不直接表现在农产品的外观上,在交易时不能为消费者所识别,在消费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能很快显示,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会为消费者所发觉,在时间上具 有滞后性。 生态特性的不易识别性和消费效果的滞后性将导致市场上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和生产者生产假冒产品的机会主义行为。

  2.生态农产品的价格特性。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产品价格的基础与决定因素。 生态农产品的价值包括资本投入、劳动力成本、技术、信息及合理的利润。 由于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未来社会清洁环境的成本,提高了生态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因此,从价值上看,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比一般农产品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价格和经济利益高于一般农产品。

  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投入产出现状分析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投入现状分析

  1.高素质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就业人数总量递减,然而,就业人数的学历层次却呈现出了提升的趋势。 例如浙江省安吉县是 2000 年农业部等七部委批准的 50 个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近年来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通过调整教育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撤扩并 174 所中小学,新建职业高中、职业学院等一批现代化学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出现了8 个教育强乡镇,全县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县总人口的 56%。 我国农业高素质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高素质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使生态农业的产出水平大大提高。 因为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不但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数量,而且可以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农业新物种塑造、新的生物农药的开发、新的生物固氮技术的应用、新的微生物加工技术、太空育种和海洋农场等方面的生物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优化,并促进了农产品经济、生态和社会利益的目标一致化。

  3.政府确保耕地面积红线取得成效。 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我国耕地面积为 1.3亿多公顷,之后出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至 2008 年达到 1.2 亿多公顷,由此我国耕地面积维持这个稳定状态,至 2012 年我国生态农业耕地面积达到 1 万多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约 0.01%,这是政府部门积极保障耕地面积红线的结果,由此保证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的供给。

  4.信息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推动。 耗电量是衡量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据调查,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产品总耗电量 300 亿千瓦时 ~500亿千瓦时,大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能耗产业。 2010 年我国数据中心耗能比 2007 年耗能增加 1 倍,按此发展速度,20 年内耗能将增加 100 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为农户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指导,有利于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减少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增加生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为消费者甄别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增加有效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从供求两方面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产出现状分析

  截至 2012 年底,我国生态农业的种植面积、产量与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首先,从产地面积看,全国共有 7.6686 万个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其中,有效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的产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49%。 其次,从产量来看,全国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总量 2.8 亿吨,约占全部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 35%。 再次,从抽检合格率来看,在全国累计公告 1047 个颁证农产品地理标志中,连续4 年抽检合格率达到了 100%;另外,连续 5 年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高于 98%。 最后,从规模和价格来看,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平均产品生产规模超过 300 公顷;相对于一般普通农产品,贴标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普遍提高了 5% ~10%,超过 50%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价格比当地一般普通农产品价格提高了 20%以上。[9]

  (三)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经济,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土地分散经营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规避农户分散经营的劣势,充分发挥生态农业规模经济的优势,是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保证农户收入增加和经济利益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充分考虑农户在不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激励来实现生态农业的规模经济发展。[10 -11]

  2.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投入不够。 科学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保障。 但是,由于农户的积累有限和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和积极性增加投入来进行生态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教学与农业生产的需求脱节,以至于我国的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尚不成熟,急需要挖掘传统技术和普及易推广、效益好的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如病虫害防治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通过完善乡镇农技综合技术服务,以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投入不够与生态农业建设需要生态技术支撑之间的矛盾。

  3.生产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较高,妨碍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由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需求与农户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资本存量较少的供给之间存在矛盾,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投入的机会成本较高,阻碍了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导致了生态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 因此,高素质劳动力和资本的缺口是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总之,虽然我国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存在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两方面的相对不足,以至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五、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构建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利益诱导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在产品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当农户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等于消费者愿意能够购买的数量时,生态农产品市场达到市场均衡状态。 在图1 中,D1 表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S1 表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E 表示市场均衡点,Qe 和 Pe 分别为生态农产品的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D2表示一般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S2 表示一般农产品的供给曲线。

  由于生态农产品具有良好的生态特性,市场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较为敏感,在价格变动相同的条件下,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一般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 因此,降低价格能有效扩大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规模,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经济利益。

  生态农产品的供给曲线 S1 是一条折弯的市场供给曲线。[12 -13]当市场供给量较小时,生态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原因在于生态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较高,市场上生态农产品成为稀缺产品,价格上升造成生态农产品的收益高于一般普通农产品的收益,农户会大幅度增加产品供给量。 当市场供给量较大和市场规模扩大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生态农产品会逐渐取代一般普通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市场上的主流,生态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会随之降低,趋向于一般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弹性。 在我国,由于生态农产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市场供给弹性较大。

  但是,从目前我国生态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来看,在需求方面,由于生态农产品的信用产品特性,消费具有滞后性和累加性,并且价格高于一般农产品,造成需求相对不足;在供给方面,由于劳动、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特殊的投入特性,造成较高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态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 市场的供求的相对不足,实际市场规模 Q 要小于均衡时的数量 Qe,需求价格 P1 则高于均衡价格 Pe,生态农产品市场处于失衡状态。 下文将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视角对生态农产品利益诱导机制构建进行经济学分析。

  生产者剩余是指市场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差。 在图 1 中,市场价格为 P1 ,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在供给曲线 S1 上的 P2 ,生产者剩余为 b、d 和 f 表示的面积之和。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 在图 2 中,市场价格为 P1 ,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在需求曲线 D1 上,在市场规模 Q 的范围内,消费者剩余为 a 所表示的面积。 相对于市场均衡价格 Pe,在全部的生产者剩余中 b 所表示的面积为消费者由于承担了较高的价格,而转移给生产者的部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c 和 e 表示的面积,是一种经济福利损失,是生态农产品供给和需求都相对不足造成的结果。

  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指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经济利益作为诱导力促进投入产出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理或制度安排。 在市场经济中,生态农业企业或农户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经济人”有限理性的特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生态农业企业或农户的合理目标。 正如上所述,生态农业有特殊的投入产出特性,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 通过经济利益诱导,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剩余,降低或消除经济福利损失。 利益诱导就是通过经济激励激发企业或农户的动机,诱导企业或农户的行为,从而发挥企业或农户的内在潜力,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在图 1 中,通过投入和产出激励诱导,农户行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利益诱导产生动力,从而激发潜能,诱发企业或农户的行为朝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努力,通过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减低价格,扩大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使短缺或不足的生态农产品市场规模或供给量 Q 增加到 Qe,从而减少生产者福利损失,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论文作者:黎振强,杨新荣

文章名称: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

文章地址:http://www.sciqk.com/lwfw/nylw/12812.html

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推荐:

服务人群

各类科技、学术领域等高知人群和亟需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项目的企业及机构。

我们的愿景

做科研工作者身边的学术顾问,让优秀的学术成果走出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

专业的学科咨询老师

世界范围内主流中、英文期刊审稿人,近百名对应学科的专业咨询团队

符合学术规范的高效服务

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且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学术人员,经过严格测试和评估合格后为您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