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度及形成机制探讨

来源:SCI期刊网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21-11-19 10:26 热度:

摘 要: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论文基于中国315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分别从宏观(经济区)、中观(城市群)和微观(行政等级)等

  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论文基于中国315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分别从宏观(经济区)、中观(城市群)和微观(行政等级)等尺度上构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洛伦兹曲线,进而确定了各要素的均衡度排序和全要素的均衡类型。结果表明:分要素来看,区位条件越好、极化效应越弱、行政等级越高,均有助于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全要素而言,存在全面均衡、全面失衡和过渡阶段等三种均衡类型。兼论形成机制,本底条件、功能定位和决策自由分别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根基”“航标”和“阀门”。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科学管理可从改善区位条件、降低极化效应和提高行政等级等方面入手。

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度及形成机制探讨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生产要素理论;洛伦兹曲线;空间均衡;形成机制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部署。2020 年,国务院在《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引起了学界对生产要素的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在要素层面主要是破解人口红利下降、土地制度僵化和金融压抑等方面的供给约束和抑制。因此,亟待探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可行路径。

  已有研究在生产要素发展历程 [1]、投入产出效率 [2]、配置策略 [3] 等方面取得了有益成果,涉及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4]、回归分析法 [5]、格兰杰因果检验 [6] 等数学方法。但上述方法计算较复杂,不利于直观展示结果。

  而洛伦兹曲线是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内部分配的曲线,凭借计算简便和图示直观的优势,洛伦兹曲线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7-8]。同时,鲜有研究对城市生产要素的统计特征进行全尺度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拟开展如下工作 :(1)回归生产要素理论,拓展城市管理思路。目前,城市管理者大多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制定了“要地不要人、重地而散人”的有偏决策,导致我国城镇化明显表现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失衡态势,并严重阻碍了城市包容性增长。事实上,单独依靠土地或者人口都不能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回归生产要素理论,就是要意识到城市形成和发展是多种生产要素相互配合和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对城市管理思路的新变革。(2)引入洛伦兹曲线,显化要素投入特征。通常,事物或现象的系统研究思路是“特征—机制—影响”,即是以现状特征为核心内容的描述性研究和以机制影响为核心内容的解释性研究。本文引入洛伦兹曲线量化当前中国城市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可为城市管理者“因城施策、因地制宜”提供决策支持。(3)覆盖宏中微尺度,剖析机制和影响。尺度效应是地理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样适用于城市管理领域。为此,本文拟构建新的分析框架,以对生产要素展开全尺度分析。

  1 文献综述

  生产要素理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英国经济学家配第 [9] 最早表达了“土地和劳动是财富创造两大来源”的重要思想。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10]则真正表明了生产要素二元论的看法,他认为自然和劳动是生产的真正要素。1803 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11],在土地和劳动生产要素之外提出了资本生产要素。19 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学家穆勒 [12] 更是具体地论述了上述三种生产要素的存在方式、性质和条件。1890 年,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 [13] 在《经济学原理》第四章中集中论述了土地、劳动和资本生产要素。此外,马歇尔还试图从资本要素中分离出组织生产要素,即将其定义为管理生产活动或者运营生产管理,同时强调企业家才能是组织要素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20 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美国加尔布雷斯 [14] 认识到现代社会中最难获得或替代的生产要素是知识。20 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15] 中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归结为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中国学者徐寿波 [16]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相继提出了生产要素四元论(劳动力、投资、物资和资源等)和生产要素六元论(人力、财力、物力、运力、自然力和时力等),生产要素六元论中的人力即体力和脑力劳动人员 ;财力是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物力指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能耗等物资 ;运力是使得六种生产要素空间统一的运输能力 ;自然力即自然资源和条件 ;时力则是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此外,当前学界还出现了信息、管理和制度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提法 [17-18]。

  总体来看,生产要素理论表现为如下特点 :(1)核心概念日趋稳定。虽然信息、管理和制度等新生产要素存在概念不清、边界模糊等问题,但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类要素成为学界共识。20 世纪末,曼昆和徐寿波分别将技术知识或者物力作为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实质上反映了中外学者对生产过程中技术进步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共同关注。由此,技术要素逐渐独立成为第四种生产要素。(2)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生产要素理论最早源于经济领域,主要关注支撑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或社会资源。凭借其良好的现实解释力,生产要素理论历久弥新。

  2 研究方法与基础数据

  2.1 研究方法与过程

  第一,明确城市生产要素内涵。基于文献综述,本文重点研究四类生产要素,如表 1 所示。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要素尤其是建设用地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和要素 [19]。建设用地供应增多,拓展了城市发展边界,故采用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总量表征土地要素。城市是人口聚居地,城市就业情况与产业活动密切相关 [20],因此以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反映城市劳动力投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驱动的 [21],故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量化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与能源利用效率关系密切 [22],因此选取能耗总量反映技术水平。

  第二,划分城市研究单元。城市研究单元划分如表 2 所示。为兼顾尺度效应,拟开展全尺度分析,即以区域、城市群和城市行政等级分别构建洛伦兹曲线。区域的划分标准以国家统计局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为准 [23] ;城市群的划分标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和前人研究 [24] 为基础 ;城市行政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以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和一般地级市为依据[25]。为满足全尺度分析而采用的分级标准,客观上造成了样本特征差异(如城市单元面积和数量),但洛伦兹曲线采取的百分比累计策略仍能反映要素投入均衡度的“基本面”不变。下文将展开说明。

  第三,构建洛伦兹曲线。城市生产要素投入现状的洛伦兹曲线定义如表 3 所示。洛伦兹曲线通常介于绝对平均线和绝对不平均线之间,其弯曲程度反映了人口和收入之间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偏离绝对平均线,则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因此,以经济学领域的经典概念(洛伦兹曲线)为基础,参考前人研究 [26],构建城市生产要素投入现状的洛伦兹曲线。

  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2014 年 5 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期间首次提及“新常态”。同年 11 月,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故以 2014 年这一转型节点为研究时点,收集整理了 315 个城市单元的统计数据。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总量、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全部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5》。能源消耗总量来自 2015 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各省市环保局网站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宏观视角下的城市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土地洛伦兹曲线表明西部区行政区土地面积上供地总量离散程度最高,东部区和中部区土地生产要素分布较集中(图 1a)。不同经济分区曲线和绝对平均线的面积反映了土地要素的均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东部区>中部区>东北区>西部区。劳动力洛伦兹曲线表明西部区行政区土地面积上供地总量离散程度最高,东北区和中部区土地生产要素较集中(图 1b)。劳动力生产要素均衡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 :中部区>东北区>东部区>西部区。资本洛伦兹曲线表明中部区均衡度最高,西部区最低,东部区和东北区介于二者之间(图 1c)。技术洛伦兹曲线的均衡度排序基本和资本洛伦兹曲线保持一致(图 1d)。需要指出的是,均衡度是依据行政区土地面积百分比和各类生产要素百分比得到的,尽管四大经济分区城市面积和数量各不相同,但是经百分比处理后,均衡度测度结果受样本自身特征的干扰有所降低,如东北区、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行政区土地面积百分比的平均值分别约为 0.027 8、0.011 5、0.012 3、0.009 0(意味着经济分区均衡度的分母基数差异远小于绝对量差异)。因此,洛伦兹曲线不因分类标准而出现结果偏差,即西部区城市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失衡的“基本面”不变。同理,中观和微观的分类标准也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下文不再赘述。

  3.2 中观视角下的城市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土地洛伦兹曲线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接近绝对平均线,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曲线基本一致(图 2a)。劳动力洛伦兹曲线较土地洛伦兹曲线离散程度更高,表明单位行政区土地面积上承载的劳动力生产要素存在显著不均衡。劳动力均衡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图 2b)。资本洛伦兹曲线的均衡度排序同劳动力洛伦兹曲线一致,但相对于绝对平均线的离散程度更小,如行政区土地面积百分比累计 80% 时,珠三角城市群从业人数百分比低于 20%,固定资产投资百分比已达 30%(图 2c)。技术洛伦兹曲线同样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存在显著不均衡,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技术生产要素更均衡且较接近(图2d)。因此,珠三角城市多数生产要素投入失衡的“基本面”不变。

  3.3 微观视角下的城市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土地洛伦兹曲线和绝对平均线的面积由大到小为 :一般地级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直辖市(图 3a),将其逆序即可得到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土地生产要素的均衡程度。劳动力生产要素均衡度为一般省会城市最高,而一般地级市程度最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介于二者之间且较接近(图 3b)。资本洛伦兹曲线均衡度仍旧以一般地级市最低,但是行政区土地面积百分比 50% 以下和 90% 以上时,副省级和一般省会城市均衡度趋近(图 3c)。技术和劳动力洛伦兹曲线反映的均衡度排序一致,即一般省会城市之间技术生产要素供应比较均衡,一般地级市城市之间技术生产要素差异偏大,但是劳动力洛伦兹曲线均衡度间差异更大(图 3d)。因此,一般地级市生产要素投入失衡的“基本面”不变。

  3.4 城市生产要素投入空间均衡度排序

  城市生产要素投入空间均衡度排序如表 4 所示。首先,单要素投入均衡度最高和最低的地区是城市管理效率分化最显著的区域,也是全局发展或区域发展的关键地区。从经济分区看,东部区土地要素投入最均衡 ;中部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生产要素最均衡 ;西部区四类生产要素投入最失衡。从城市群看,长三角城市群四类生产要素均衡度最高,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要素失衡,珠三角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失衡。比较行政级别看,直辖市土地要素投入均衡,一般省会城市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投入均衡,而副省级城市的资本要素投入更均衡,一般地级市的四类生产要素投入失衡。

  其次,全要素投入均衡度是单要素相互组合的结果,通过组合单要素投入的空间均衡度,本文识别出如下类型 :

  (1)全面均衡。没有任何一类经济区和行政级别实现了所有生产要素的全面均衡,仅有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了全要素均衡。2014 年,国务院在《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得益于良好的要素本底条件和清晰的功能定位,长三角城市群才得以实现全要素均衡。

  (2)全面失衡。西部区和一般地级市表现为对四类生产要素投入的全面失衡。第一个原因是分类标准差异,即西部区和一般地级市容纳城市个数最多,样本间差异较大。第二个原因是要素本底条件、功能定位和决策自由差异,即西部区土地要素广大但可利用土地有限,劳动力要素受教育程度偏低且流失严重,资本要素回收周期长且风险较大,技术要素引入和应用难度大 ;一般地级市要素本底条件分化明显,但由于行政等级不高,导致财政收支不自由和自主决策受限,最终影响要素投入。

  (3)过渡阶段。过渡阶段是指城市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和不均衡并存的情况,是各类生产要素之间弱联动匹配性的表现。除土地要素外,中部区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均衡,珠三角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同样均衡。除土地和资本要素外,一般省会城市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均衡。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宏观层面上看,区位条件越好,生产要素投入越均衡。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即东部发达而西部落后,沿海发达而内陆落后,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投入不均。研究发现,西部区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生产要素的投入全部失衡,东部区和中部区的生产要素投入更均衡。

  中观层面而言,极化效应越强,生产要素投入越失衡。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较早形成的、经济体量较大的三大城市群,对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投入最均衡,珠三角城市群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生产要素投入失衡,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生产要素失衡。就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度而言,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管理效果要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

  微观层面来看,行政等级越高,生产要素投入越均衡。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分别在土地和资本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表现均衡,一般省会城市则同时在劳动力和技术生产要素投入表现均衡。行政级别最低的“一般地级市” 四种生产要素投入均为失衡。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往往享受更多的政策优待,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也更强。而行政级别低的城市受限于自身实力,无力负担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因此表现为失衡。

  4.2 讨论

  (1)生产要素投入的形成机制。首先,本底条件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根基”,可从宏观尺度的经济分区类型加以理解(图 4)。受本底条件约束,西部区要素投入受限,通常表现为土地可开发难度较大、劳动力总量和质量偏低、资金和技术供给不足。反观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便利的自然条件得以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27]。因此,本底条件不足往往预示着城市发展“先天不足”,对后期生产要素投入具有明显的限制性。其次,功能定位是生产要素投入的“航标”,可从中观尺度的城市群类型加以理解。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各自的区域定位不同,其内部各城市功能又进一步分化。 例如,2015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别确定了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各自功能。因此,明晰功能定位将从政策层面上限定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不符合区域和地方功能的企业和产业会失去生产要素的注入而被淘汰出局。最后,决策自由是生产要素投入的“阀门”,可从微观尺度的行政等级类型加以理解。通过获得中央政府的资源分配和依托行政手段吸引下一级行政等级的城市要素流入,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享有政府“偏爱”更容易成为资源要素流动的“受欢迎城市”[28]。因此,相比一般地级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一般省会城市拥有更大的决策自由,可凭借政府力量管控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时序。——论文作者:李储,徐泽

  相关期刊推荐:《生态经济》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全球及时份生态经济杂志,关注全球生态经济领域的热点事件,唤起全民生态意识,传播生态经济知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瞩目,成为领导实施生态与社会可持发展战略决策的参谋;企业通过保护、开发生物资源创造生态财富的助手;广大读者关心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家园的益友。

文章名称: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度及形成机制探讨

文章地址:http://www.sciqk.com/lwfw/jjlw/12142.html

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度及形成机制探讨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推荐:

服务人群

各类科技、学术领域等高知人群和亟需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项目的企业及机构。

我们的愿景

做科研工作者身边的学术顾问,让优秀的学术成果走出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

专业的学科咨询老师

世界范围内主流中、英文期刊审稿人,近百名对应学科的专业咨询团队

符合学术规范的高效服务

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且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学术人员,经过严格测试和评估合格后为您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